苏州科技大学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坐落在文蕴醇厚、文脉绵长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2000人,研究生3600余人(含国际硕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9个江苏省优势/重点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连续4期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连续6年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65个本科专业中,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0个专业通过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余人次;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0余人次;省部级以上团队13个;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1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040余人;现有734名硕士生导师,52名教师受聘为双一流等高校博士生导师。

学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近年来,苏科大学子每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名录赛事奖项600余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连续4年在省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考核均获A等。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以两院院士周锡元、叶可明为代表的2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学校被誉为规划师的孵化基地、工程师的成长摇篮、基础教育骨干的培育中心。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0个。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连续主持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课题。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25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8项(一等奖18项)。发表Nature等国际顶刊论文13篇,ESI高被引论文91篇。4名教师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主持起草国内首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法规;参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学校教师领衔主持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助力苏州荣获国内唯一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承担埃塞俄比亚新城规划,成为“中国经验”贡献“一带一路”典范;共建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研制国内首部农业农村现代化考评体系。创建城市水体评价体系与城市河湖协同修复技术,广泛惠及长三角城市并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开展苏南软土建成区复杂地下空间建设,大型复杂结构防灾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冬奥会场馆等重大工程。城市发展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为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项目3项,入选“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教育合作联盟”等联盟。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连续四年荣获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昂首阔步新征程,凝心聚力再出发。苏州科技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方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己任,秉承“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辐射海内外”的办学定位,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全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024年3月)